一.基本信息
课程编号:1141001
课程名称:无机化学
英文名称:Inorganic Chemistry
课程性质:专业基础课
总学时:112
学分:3.5
适用对象:化学专业本科生
先修课程:基础化学
二.编写说明
(一)课程的性质
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。
(二)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
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,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于:通过该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、化学平衡、反应速度、酸碱平衡、沉淀溶解平衡、电化学基础、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结构等基本概念、知识和理论,培养学生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,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文献的能力,使学生在认识论、方法论、矛盾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培养。
(三)课程的重点和难点
教学重点:化学平衡、酸碱平衡、沉淀溶解平衡、电化学基础。
教学难点:沉淀溶解平衡、电化学基础、原子结构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。
(四)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
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、多媒体教学、习题讨论、自学等相结合的多种手段、方法开展教学,在教学中重视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。
(五)实践环节
1.名称
无机化学实验
2.主要内容与要求
主要安排无机化学基础知识、基本理论学习及验证。
教学基本要求是:了解、熟悉或熟练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技巧,正确使用基本仪器;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;通过实践,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;培养学生科学、严谨的探索精神和团结、协作的精神,从而提高他们独立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。
3.学时分配
32学时
(六)教学时数分配表
教学内容 |
各种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
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|
章节 |
主要内容 |
讲 授 |
实 验 |
讨 论 |
习 题 |
课 外 |
其 他 |
小 计 |
1 |
绪论与气体 |
4 |
|
|
|
|
|
|
|
2 |
化学热力学初步 |
4 |
3 |
|
|
|
|
|
|
3 |
化学动力学基础 |
6 |
5 |
|
|
|
|
|
|
4 |
化学平衡 |
6 |
3 |
|
|
|
|
|
|
5 |
酸碱平衡 |
8 |
5 |
|
|
|
|
|
|
6 |
沉淀溶解平衡 |
6 |
3 |
|
|
|
|
|
|
7 |
电化学基础 |
6 |
3 |
|
|
|
|
|
|
8 |
原子结构 |
8 |
|
|
|
|
|
|
|
9 |
分子结构 |
8 |
|
|
|
|
|
|
|
10 |
配位化合物 |
10 |
|
|
|
|
|
|
|
11 |
主族元素(一) |
8 |
3 |
|
|
|
|
|
|
12 |
主族元素(二) |
14 |
3 |
|
|
|
|
|
|
13 |
副族元素(一) |
12 |
3 |
|
|
|
|
|
|
14 |
副族元素(二) |
12 |
3 |
|
|
|
|
|
|
合计 |
112 |
32 |
|
|
|
|
|
|
(七)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
《无机化学》课程是运用物理、数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运算方法,对物质的组成、结构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。它是有机化学、分析化学、物理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。
(八)教材与主要参考书
1.教材
《无机化学》,大连理工大学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6年5月第5版。
2.参考书
《无机化学》,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2年8月第4版。
《无机化学》,武汉大学等校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4年4月第3版。
《无机化学》,孟庆珍等主编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88年8月第1版。
(九)说明
考核方式:闭卷考试(50%)+实践(20%)+作业(10%)+考勤(10%)+平时(10%)
三.教学内容纲要
第一章 绪论气体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、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,了解大学,了解化学及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、发展史和前景,了解无机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绪论
要点:
1、化学研究对象、内容和目的
2、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
3、无机化学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
第二节△○气体
要点:
1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
2、分压定律和扩散定律
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要求学生熟悉热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;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并会熟练应用、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的概念、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其计算反应的反应热。理解自发反应与熵变的关系,初步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。了解化学反应的几种热效应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 △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
要点:
1、常用术语
2、热功和热力学第一定律
第二节△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
要点:
1、恒压(恒容)反应热(Qp/QV)
2、化学反应的热效应
第三节 熵和反应的方向
要点:
1、自发变化
2、熵和熵变
3、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性
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理解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概念及速率实验测定方法;掌握浓度、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;学会阿仑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;初步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
要点:
1、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
2、化学反应速率方程
第二节 ○反应速率理论
要点:
1、碰撞理论
2、过渡状态理论简介
第三节 △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
要点:
1、浓度(压力)对反应速率的影响
2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
3、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
第四章 化学平衡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原理;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、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和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;了解化学平衡的有关应用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△化学平衡
要点:
1、可逆反应
2、化学平衡
3、标准平衡常数
第二节○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
要点:
1、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
2、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
3、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
4、平衡移动原理
第五章 酸碱平衡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、pH值的意义及有关pH值的测定与计算,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,掌握二元弱酸溶液中[H+]的计算方法,掌握各种盐类水解平衡及盐溶液pH值的计算。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、缓冲原理、缓冲能力和缓冲容量;一般了解酸碱指示剂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弱酸、弱碱的电离平衡
要点:
1、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
2、一元弱酸、弱碱的电离平衡
3、多元弱酸、弱碱的电离平衡
第二节△○酸碱指示剂与缓冲溶液
要点:
1、酸碱指示剂
2、缓冲溶液
第三节 盐类水解
要点:
1、盐类水解
2、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
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掌握标准溶度积常数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和有关计算,掌握溶度积规则,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;熟悉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溶解度和溶度积
要点:
1、溶解度
2、溶度积
3、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
第二节△○沉淀的生成和溶解
要点:
1、溶度积规则
2、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
第三节○沉淀溶解平衡
要点:
1、pH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
2、6.3.2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
第七章 电化学基础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,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,掌握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,能熟练应用奈斯特方程计算和讨论离子浓度、溶液酸度变化时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变化情况;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,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,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
要点:
1、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
2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
第二节△○电极电势
要点:
1、电极电势的产生
2、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
第三节○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
要点:
1、能斯特方程式
2、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
第八章 原子结构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掌握核外电子排布、钻穿效应、屏蔽效应、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和核外电子排布,并能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。掌握周期表元素的分区、结构特征;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名称、符号、取值和意义;理解原子半径、电离能、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的变化规律;理解s、p、d原子轨道与电子的形状和空间的伸展方向;了解氢原子光谱和能级的概念,了解原子轨道、概率和概率密度、电子云等概念.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
要点:
1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
2、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
第二节△○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
要点:
1、薛定谔方程与四个量子数
2、波函数与原子轨道
3、几率密度与电子云
第三节△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与核外电子排布
要点:
1、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
2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
3、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
第四节△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
要点:
1、原子半径
2、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
3、电负性
第九章分子结构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、特点,掌握现代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共价键的特征及类型,掌握VSEPR理论及其应用.;理解键级、键能、键长、键角、键矩的概念,理解σ键,π键的形成方式和特点,杂化轨道理论,离子极化理论,氢键和分子间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;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,分子轨道理论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离子键和价键理论
要点:
1、化学键
2、离子键理论
3、共价键理论
4、杂化轨道理论
第二节△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
要点:
1、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
2、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
第三节△○分子轨道理论与键参数
要点:
1、分子轨道理论
2、键参数
第四节○离子极化与分子间力
要点:
1、离子极化
2、分子间力
3、氢键
第十章 配位化合物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熟悉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、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。了解内轨型、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、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、磁性的关系。了解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;了解八面体中d电子的分步和高自旋、低自旋配合物等概念。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、磁性。了解配合物的颜色与d-d跃迁的关系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○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
要点:
1、配合物的定义和组成
2、配合物的命名
3、配合物的异构现象
4、特殊的配合物
第二节△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
要点:
1、价键理论
2、晶体场理论
第三节△○配合物的解离及平衡常数
要点:
1、稳定常数
2、配合物的解离
第十一章 主族元素(一)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熟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、单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。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氢化物、氧化物、过氧化物、超氧化物的生成和基本性质。熟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、重要盐类的溶解性和稳定性。了解锂、铍的特殊性和对角线规则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△○ 碱金属
要点:
1、碱金属单质
2、碱金属化合物
第二节△○碱土金属
要点:
1、碱土金属单质
2、碱土金属化合物
第十二章 主族元素(二)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。熟悉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。了解碳族元素的通性。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,熟悉氮分子的结构和特殊稳定性。掌握氮的结构和性质、铵盐的性质。掌握砷、锑、铋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及其变化规律。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。熟悉硫单质的结构和性质。熟悉卤素的通性、卤素单质的制备和性质。掌握卤化氢的制备及其还原性、酸性、稳定性的变化规律。了解稀有气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。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及其几何构型。
第一节△○硼族元素
要点:
1、硼族元素单质
2、硼族元素化合物
第二节△○碳族元素
要点:
1、碳族元素单质
2、碳族元素化合物
第三节△○氮族元素
要点:
1、氮族元素单质
2、氮族元素化合物
第四节△○氧族元素
要点:
1、氧族元素单质
2、氧族元素化合物
第五节△○卤素
要点:
1、卤素单质
2、卤素化合物
第六节△○稀有气体
要点:
1、稀有气体单质
2、稀有气体化合物
第十三章 副族元素(一)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和通性。了解钛、钒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。了解铬单质的性质。掌握Cr(Ⅲ)、Cr(Ⅵ)化合物的酸碱性、氧化还原性及其相互转化。了解钼、钨的重要化合物。掌握Mn(Ⅱ)、Mn(Ⅳ)、Mn(Ⅵ)、Mn(Ⅶ)重要化合物的性质。掌握Fe(Ⅱ)、Co(Ⅱ)、Ni(Ⅱ)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。掌握Fe(Ⅲ)、Co(Ⅲ)、Ni(Ⅲ)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。熟悉铁、钴、镍的重要配合物。
二、教学内容
第一节△○ d区元素的通性
要点:
1、物理性质
2、化学性质
3、形成配合物的倾向
4、过渡金属水合离子及化合物的颜色
第二节△○第四周期d区元素
要点:
1、钛
2、钒
3、铬
4、锰
5、铁、钴、镍
第十四章 主族元素(二)
一、教学基本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铜族元素的通性。掌握铜的氧化物、氢氧化物、重要铜盐的性质,Cu(Ⅰ)和Cu(Ⅱ)相互转化,铜的重要配合物,水溶液中Cu2+的重要反应。熟悉银的氧化物、氢氧化物的性质、银的重要配合物,水溶液中Ag+的重要反应。了解锌族元素的通性。掌握氢氧化锌的性质、水溶液中Zn2+的重要反应、锌的重要配合物。熟悉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。熟悉汞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,掌握Hg(Ⅰ)和Hg(Ⅱ)间的相互转化,熟悉水溶液中Hg2+,Hg22+的重要反应。
第一节△○铜族元素
要点:
1、铜族元素的通性
2、铜族元素单质
3、铜族元素化合物
第二节△○锌族元素
要点:
1、锌族元素的通性
2、锌族元素单质
3、锌族元素化合物